【2021年】華江濕地管理生態監測

臺北市野雁保護區是臺北市內重要的野鳥棲地,劃設之初以小水鴨為主要保育物種,但由於棲地環境的變化,近二十年來單日目擊最大量從上萬隻到僅剩百餘隻,急需進行相關濕地的經營管理工作。透過長期生態監測的資料,理解本次棲地管理工程之實質生態成效,作為後續延續作業調整的參考依據。  
鳥類調查方法
於2021年4月26日與6月21日以穿越線調查法與圓圈法進行鳥類調查。調查人員於晴朗無下雨的天氣,以1-1.5 km/hr之步行速度前進,配合單筒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進行調查,並輔以鳴唱分辨,每行進200公尺停留一次,每次停留6分鐘,記錄半徑100公尺內目視及聽到的鳥種及數量。
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調查方法
於2021年6月26日進行調查,利用艾克曼採泥器(Ekman dredge)進行定面積採集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樣本。採泥器採取的土樣,置於0.5 mm篩網內,以水洗的方式將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篩出,並攜回實驗室以顯微鏡進行種類鑑定及計數。

|調查地點

臺北市華江濕地位於新店溪及大漢溪的交會處,因其地理及水文條件,累積泥沙成為草澤環境,提供許多有機碎屑及大片的裸灘環境,成為許多鳥類、臺灣蜆及蟹類等底棲無脊椎動物的棲地。 監測範圍以臺北市野雁保護區中,華江橋以北至中興橋間的臺北市華江濕地為主。鳥類調查沿臺北市雁鴨自然公園腳踏車道進行穿越線及圓圈法調查;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在臺北市華江濕地內設置9個樣點進行調查。

鳥類調查

2021年的兩次調查屬於春季與夏季,冬候鳥已經北返,因此調查到的鳥種主要為留鳥,不管是乾潮或滿潮,春季皆高於夏季,主要是春季比夏季多了部分尚未北返的冬候鳥如花嘴鴨、鷸科、大白鷺、蒼鷺等。
總隻次紀錄最多的為白尾八哥、野鴿及麻雀,外來種鳥類隻次較高,臺北市雁鴨保護區鄰近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及雙園河濱公園等人為較容易接近的環境,容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如在調查中有發現民眾在餵食鳥類吸引大量鳥類聚集。

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調查
本次調查中,各樣點最豐富的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最多為環節動物之水絲蚓屬動物(紅蟲)。針對螺貝類之腹足綱及雙殼綱動物的部分,臺灣蜆僅在SA1有1隻的採集紀錄,同時這邊也有採集到5隻石田螺,因此推測其與臺灣蜆偏好類似的棲地環境。

|結論

本案為近年來少數進行較為多樣的生態與環境資料調查,可以作為後續濕地整體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初步的分析顯示水鳥在乾潮時,對於灘地使用需求較高。 考量到適應性管理需要在相關管理措施後進行對應監測,建議後續仍應於棲地營造工程之後,針對指標物種水鳥,以及底棲生物進行調查,同時也應監測棲地回淤速率,作為後續相關營造工作之參考。

 1,416 total views

|作者

吳思儒、何一先、朱淳懿、陳建志、陳柏宏、郭子嘉、阮韞澈、流域學校學員

發表日期:2021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